執行摘要
台灣依舊是區域和全球貿易投資至關緊要的市場。根據2022年的統計數據,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在全球經濟體中名列前20,也是美國的第九大貿易夥伴。台灣是一個依賴出口的經濟體,擁有2,350萬人口和高技術勞動力,且得益於其強健而蓬勃的半導體、5G通訊、人工智慧(AI)和物聯網(IoT)製造產業,台灣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區域的高科技供應鏈中都佔據了核心位置。
由台灣總統蔡英文領導的執政當局,尋求透過提升本地投資和外人直接投資(FDI)來促進經濟成長。台灣當局祭出投資誘因措施,並致力運用台灣在先進技術、製造和研發方面的優勢來吸引外人投資。台灣的金融、電子和批發零售等產業仍然是外人對台直接投資的主要目標。在新冠疫情過後,外國公司在台灣的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s)也見增長,其中部分公司的考量是為了減緩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供應鏈的過度依賴。2022年,台灣當局也收緊了對外人直接投資的審查流程,以防堵中國企業的規避行為。
受台灣吸引的美國投資者橫跨各種不同產業類別,包括先進技術、傳統製造和服務業。美國是台灣第二大外人直接投資單一來源國,僅次於荷蘭,而有一些美國公司也選擇透過荷蘭進行投資。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資料,美國2021年對台灣的外人直接投資存量總額達168億美元。美國2021年對台灣的服務出口總額則達到100億美元。
台灣投資環境的結構性障礙包括:過度或不一致的規定;本地公營事業在公用事業、能源、郵政、運輸、金融和房地產等產業中對市場造成的影響;那些被界定為敏感的產業對外國所有權的限制。儘管私募股權公司越來越積極地尋求投資台灣市場的機會,台灣的私募股權投資額仍是亞洲最低之一。外國私募股權公司對投資核准流程的不透明和不可預測、退場程序,以及監管機關在阻擋某些交易時對行政裁量權的依賴均表達擔憂。
許多重大產業和商業集團皆呼籲台灣當局重新審視台灣的電力生產結構和高自製率要求,這兩者對外國公司來台投資皆造成限制。此外,因台灣計畫在2025年汰除核能發電,台灣能否穩定供電的擔憂也在逐漸上升。台灣對離岸風電關鍵零組件的自製率要求(可能高達60%)使外國公司與本地供應商的競爭變得複雜,並推高了外國離岸風電開發商的整體成本,使得台灣未來的能源安全需求暴露在風險之中。台灣當局還在2022年將工業用電價調漲了15%,這是四年來首度上漲,以在國際燃料價格和運營成本飆升的環境下,力保公營的台灣電力公司不致破產。工業用電價大幅調漲共計影響22,000家用電大戶,尤以制造業為最,引發國外和本地公司對能源穩定的擔憂。為確保台灣本地的糧食供應無虞,台灣當局還提供補貼,鼓勵農民從水稻改種大豆。